涟城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 通讯员 刘岳文 陈 敏
近年来,涟城街道从建平台、重活动、强服务着手,念活“三字经”,打好“连环掌”,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全面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统”字搭好阵地。围绕平台建设,涟城街道重点打造街道、村(居)两级主体阵地,在统筹调配、盘活资源、联通共享上下功夫,构筑“1+44+8+N”体系,重点打造1个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全面完成44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并且坚持活动正常化。整合传习室、书画室、文体室、健康驿站、乡土陈列室、电子阅览室等8大功能室,优化新世纪广场、百姓大舞台、古淮河风光带、紫藤花海、浅水藕种植基地等实践点,彰显文明实践功能,实现“一个场所,多种功能”。
坚持“引”字建好队伍。以街道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红色代办员、网格员等为引领,组织乡土文化人才、科技能手、退休文化工作者、先进人物、大学生等群体3万余人注册志愿者,鼓励引导县助残志愿者协会、书法家协会、青春歌舞团、芳鸣艺术团等10余个民间组织进驻街道实践所,成立了50余支涵盖理论宣讲、卫生保健、农技科普、法制服务、体育健康等多个方面志愿服务队,构建了覆盖街道、村(居)的两级文明实践网络。
坚持“准”字搞好活动。涟城街道注重紧贴群众需求,突出服务群众功能,精准设计服务项目,在善用大舞台等“五个善用”的基础上开展“三个关爱”活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开展“关爱留守雏鹰,携手展翅高飞”系列活动,组织200多位“爱心妈妈”利用假期辅导留守儿童完成作业,赠送文具,资助了1000余名困难儿童。结合精准扶贫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志愿者定期到空巢老人家中走访,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为老人送去关怀和温暖。
围绕关爱困难群体,和县助残志愿者协会挂钩联系,为他们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一站式”服务,让更多的残障人士获得关爱,帮助树立身残志坚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通过开展“欢乐闹元宵”“迎新春·写春联·送温暖·福到家”“果蔬种植技术推广”“社区义诊”等500多场各类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惠及群众3万余人次,使广大群众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熏陶,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编后 实现共建共享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不是说说就能达到的。近年来,涟城街道通过完善区域规划、开展志愿服务、加强阵地建设等做法,打造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特色品牌项目,赢得了社会的好评。时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展开,作为创建主战场的涟城街道应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此对接群众需求,聚焦群众呼声,解决群众难题,推进精神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更好地促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