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致富 不忘家乡
——记周世家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留

本报记者 曹康姣
图右为周永留
1991年,义兴镇周永留闯荡山东寿光,白手起家兴办周世家粮油有限公司。2012公司销售额达到2个亿;2017年,山东省周世家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上市。创业成功路上,周永留一直没有忘记家乡。2006年,他捐资5000元用于家乡铺设黑色化道路;2012年、2015年,捐资11万元用于家乡道路铺设、绿化改造。2016年,周永留牵头成立了义兴镇公益联盟,并于当年捐出3万元。2017年度又捐款3万元,用于救济贫困户。每年他还为镇老年宣传队提供赞助。
27年前,义兴镇万民村村民周永留,正在为赚钱养家发愁。那时,一家的主要收入来自家中几亩地和打零工,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不久,他听在山东寿光谋生的老乡透露在那边有发展机会。于是,周永留立即动身前往考察一番,回家后便带着家属去了寿光市。
没有本钱、人地生疏,周永留就从卖粽子做起。没想到第一天卖完粽子竟收入20多元钱,他非常高兴,要知道,那时瓦工一天工资才一块五。高兴之余,他立马招来小工,慢慢扩大规模,到了年底,包粽子卖就赚了三千多块钱。
有一次在卖粽子途中,周永留发现一家黄桥烧饼店门口排起长队,足足有五六十人。周永留想,不如自己也开个小饭店,做这烧饼生意。于是,他从老家找来会做烧饼的师傅,忙活一天下来,烧饼也没贴出几块,味道更没法和人家比。不甘心的他继续寻找贴烧饼的方法,后来他发现窍门全在贴烧饼的炉子上,人家一个炉子就有一间屋子大,怪不得自己烧饼没人家好吃,他就动手开始自己造炉子。周永留自己一人花了三天时间砌好了炉子。一开始贴烧饼并没有成功,由于火道设置问题,他的烧饼不是糊了就是没熟。经过几天的摸索,他终于成功做出自己的烧饼,一次就能烤出480块,仅需要三分钟时间。
从卖粽子到开饭店卖烧饼,一直和食品打交道周永留,逐渐发现老家的大米、面粉等粮食相比于山东更便宜,他就开始批发大米、小米等粮食卖。周永留笑称,“卖粽子卖烧饼也就是小打小闹,时间一长,利润逐渐变小,但也完成了最初的资金积累,真正让我坚持下来的是粮油批发生意。”
创业有多艰辛?周永留感慨地说,卖粽子开饭店那会,他和爱人每天晚上十点休息,夜里一点多就得起床,休息时间也就三个小时。跑粮油批发时候,整整一个月他都没有在床上睡过,全部在车上打盹、睡觉。
1998年,周永留成立了寿光市周世家粮油有限公司。做粮油批发,需要跑市场,周永留既没信息,也没车辆,全凭一辆摩托车跑遍山东大大小小的地方。为了能进到价格更低的大米,周永留开着摩托车追着人家运输的大货车,从寿光市跟到潍坊市。
做生意就像打仗,要想站稳市场,必须靠服务、质量。在当时,山东人做粮油生意品种都比较单一,只进一种粮食卖。而周永留就考虑将生意多样化,多进几种一起销售。但是这样做就遭受了同行的恶意竞争,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周永留不走寻常路,别人产品走低端路线,他的产品就走高端,别人走高端路线,他就走中端。当时,最大的一个竞争对手,几乎抢占了周永留绝大部分大米生意,周永留凭借对在老家种植大米的经验,利用价格优势,打压对手,使得对手大米大量积压霉变,成功将对手打败。
“敢想、敢干,有胆量,不怕吃苦。”周永留说,这是他这些年成功的经验。周世家粮油有限公司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发展成为一家集团型上市企业,离不开儿子周鑫敏锐的观察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012年,大学毕业在上海高校执教的儿子周鑫,回到了父亲的公司接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长期站稳脚跟,必须拥有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周鑫将公司已有的产品注册了“永留”“周世家”系列品牌。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为了提升产品品质,打造行业精品,他将产品向农业产业化延伸,先后在黑龙江五常市、江苏建立自己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基地规模达到一万亩,实行一条龙产业化运作,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竞争力。
在周永留、周鑫父子的努力下,现在的周世家粮油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是寿光市首批通过“QS”的粮油企业,还先后与美食客(中国)食品有限公司、山东西王食品有限公司、梦思香食品有限公司等十余家行业内公司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其中还是美食客、西王食品在寿光地区全权总代理。2017年,公司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