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1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专题 详情

严宝成:贫困户翻身再当“菌菇王”

2018-03-30 10:14:48

本报记者 曹康姣

 

二十多年前,他曾是响当当的“万元户”,后因家人患病而成为“贫困户”,如今,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又重新踏上致富路。

他就是保滩镇厉渡村严宝成。2016年,他利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和精准到户项目补助资金4000元发展食用菌种植,建起4座大棚,全年实现收入4万多元。脱掉贫困帽子后,他不忘乡邻,带领周边15家低收入农户创办食用菌产业园,免费传授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实现共同致富。去年6月6日,省纪委书记蒋卓庆在厉渡村严宝成家调研时,对严宝成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今年53岁严宝成和食用菌打交道已有20多个年头。1996年,一次偶然机会,他参加了为期半个多月的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学习。此后,他自学研究菌种培育、草菇、平菇、香菇等种植方法,成为当地有名的“食用菌大王”。

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严宝成准备大干一番,年近八旬的父亲严德标突患脑梗塞,住院治疗一个多月,花了家里10多万元积蓄。2014年3月,妻子唐国英心脏病复发,住院做了手术,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也无钱再去购买菌种原材料,导致食用菌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仅靠田里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

2016年初,保滩镇政府了解到严宝成这一情况后,选派镇财政所副所长徐志宏挂钩帮扶严宝成。徐志宏了解到,严宝成如果重操旧业,资金是个大难题,每吨棉籽壳原材料就要2600多元。一下就要拿出5万,钱从哪儿来?严宝成一筹莫展。徐志宏与时任镇长刘庆、村党总支书记齐云洋会商协调,利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帮助严宝成重新做起食用菌生产。

拿着到手的5万元扶贫贷款,严宝成激动不已,虽然食用菌种植技术已非常熟悉,但他丝毫不敢马虎,外出加强学习新方法、新技术,为确保成功率,他有时一个星期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建起的4座大棚,当年食用菌种植便获得大丰收。仅食用菌种植一项实现收入2.6万元,加上田地和务工收入1.8万元,实现脱贫目标。

70多岁的邻居齐国栋夫妻俩仅有的一个儿子,远在东北成了家,平时难得回来。去年老伴查出食道癌,把老两口一辈子积蓄花个精光。“我这身体也不好,关节炎很多年了,万一再有个好歹,老伴怎么办?”严宝成还记得去年齐国栋无奈地跟他诉苦。善良的严宝成一直把老人的话记在心里,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菌菇种植也不是重体力,不如送点给老人种植,让他们赚点生活费。

于是,他从自家大棚拿出400袋菌棒送给齐国栋老夫妻,交代他们如何施肥、喷水。很快,平菇长了出来,齐国栋老两口采摘了上街零卖,一个月下来,赚了两三千元。

看到齐国栋老夫妻成功脱贫,严宝成想到村中那些致富无门或因病致贫、返贫的村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重新走上致富路。去年春天,他萌发了创建食用菌产业园、引领困难群体抱团发展的念头。在县、镇领导的大力扶持下,严宝成一方面帮助这些农户转变思想,带领他们到山东省寿光市、连云港市灌南县等地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免费为村内13家低收入农户传授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服务,并以成本价提供平菇菌棒,让更多群众走上产业致富路。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