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涟水 详情

南集千张:时光沉淀的好味道

2025-11-17 09:53:07

清晨五点半,涟水县南集镇在氤氲的豆香中苏醒。宋向建家厨房里,随着石磨转动,乳白色浆汁沿着磨槽缓缓流淌,空气中弥漫着青涩而纯粹的豆香。临近中午,客厅里一排排刚制好的千张悬于竹架,色若凝脂,在光里微微透亮。勤劳淳朴的南集人,用五千余亩自种大豆和代代相传的手艺,守护着千张的古老味道,也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造福百姓的康庄大道。

 

石磨心传

守护一方豆香

 

推开宋向建家的大门,豆香扑面而来。52岁的他正弓着腰,将一桶泡发好的黄豆舀进石磨,磨声隆隆,豆浆汩汩。厨房一角,几盆湿漉漉的豆渣散发着余香。

“火候是命脉。”宋向建盯着那口敦实的草锅,里面的豆浆正咕嘟冒泡。妻子默契地添着柴火,火苗舔着锅底,映红了她的脸。勺子在宋向建手中不停搅动,防止糊底,也让受热均匀。父亲将手艺传给他时,就叮嘱要守住“草锅蒸煮”的老法子,这是“小时候味道”的密码。

空气中,原本的青涩味逐渐转化为浓郁的熟香。“就是这时候!”他迅速将秘制的卤水点入翻滚的浆中,豆浆瞬间凝结成豆腐脑。“点卤”是南集镇人制作千张的灵魂所在。正是这方水土特有的馈赠,赋予了南集千张独特的韧性、细腻的肌理和那股撩拨味蕾的鲜香。

点卤后,豆腐脑被倾入铺着纱布的木格框内,层层叠叠,包裹着期待。压榨是关键一步。“干了,口感糙;湿了,没嚼头。”宋向建的手感知着木杠传来的压力,全凭四十多年经验拿捏分寸。

最后一道工序是“揭千张”。他指尖沾些凉水,小心翼翼地从纱布上揭起一张薄而不破、韧而不断的成品,手腕轻巧一抖,便挂上晾架。

千张如幔,在微风里轻荡,豆香四溢。这门起于父辈的手艺,伴随宋向建走过大半生,清晨起床,日产一百二十斤,节日近两百斤,年收入十余万元,辛苦,却踏实。

 

灶台烟火

烹出千张百味

 

村民张德芹的厨房里,另一场与千张有关的盛宴正在上演。她取几张鲜千张,动作利落地切成均匀细丝或片状。烧一锅水,千张入水焯烫片刻捞出。“这一步,去豆腥,留豆香。”她边忙活边解释。案板上,肉片已用酱料腌渍入味,胡萝卜、山药切片,青菜、海鲜菇、毛豆、木耳备齐,青红椒丝点缀其间,色彩悦目。

大铁锅烧热,油滑锅底。骨头高汤入锅,将焯好的千张片和山药片、胡萝卜片、海鲜菇、毛豆一并投入,汤汁渐渐泛起乳白。食材在汤中翻滚,贪婪地吸收汤汁的精华。千张则在滚烫的汤汁中舒展,变得愈发柔软而富有弹性。待食材入味熟透,滑入肉片,迅速翻炒,酱香升腾,便成就了这盘色香味俱全的千张烩肉片。

另一灶眼,千张炒青菜简单快炒,最大程度保留食材原味。千张烧木耳则浓油赤酱,咸香下饭。她专注地看着锅中变化,适时调整火候,嘴角带着满足的笑意。

菜肴上桌,千张烩肉片汤汁饱满,千张吸足了骨汤的醇厚与配菜的清甜,入口软韧鲜香,嚼劲十足;千张炒青菜清爽宜人,豆香与蔬菜的甘甜相得益彰;千张烧木耳咸鲜软糯,是米饭的最佳搭档。这看似平常的农家菜,因本地千张的优良品质,焕发出独特的地域风味,是南集人日日不离的家乡味。

 

豆业新篇

“南小千”闯出大市场

 

南集千张的味觉版图,远不止于家常厨房。它的源头深植于镇里那五千余亩的大豆田。另据了解,南集镇制作千张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利用本地黄豆制作豆制品,曾是许多农户的副业,一家学一家,手艺在邻里亲朋间传承,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集群。

“过去各家小打小闹,规模上不去,销路也窄。”南集镇农村办公室主任徐勤洲介绍。转变始于产业化的思路,镇里着力从源头提质,引进了“苏豆”系列优质大豆品种,推广给种植户,确保原材料的上乘。

如今,南集镇拥有像宋向建这样的传统手工作坊26家,它们坚守古法,是技艺传承的活态博物馆;也有5家机械化生产的工坊,每家日产可达五百斤以上,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为了打通销售渠道,镇里整合手工作坊与机器工坊的产品,打造了“南小千”统一品牌。此举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南集千张走出了涟水,销往更远的市场。

从一粒本地大豆的播种,到石磨草锅的匠心制作,再到“南小千”品牌的标准化、市场化运营,南集千张完成了一条从田间到餐桌、从手艺到产业的完整闭环。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带动一方百姓增收、传承地方文化与技艺的重要载体。

 

淮安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高婷婷、高尚杰、刘志钧、刘玥

通讯员:邱月、左盼盼、魏刚

(来源:2025年11月11日“淮安发布”)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