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网站首页 涟水 详情

“嗒嗒”声里的二十年教育长征

——记“全国自强模范”、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董事长刘伯晓

2025-10-22 09:25:10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古淮河之畔的清晨,总有一串清脆的“嗒嗒”声准时响起。那是一根拐杖叩击地面的声音,二十年来,它早已成为金城校园里最特别的“晨钟”。2025年盛夏的高考放榜日,当36.69%的本科升学率荣登全县同类高中榜首,以教学成绩提升幅度成为淮安市之最时,人们将目光投向了涟水金城外国语学校那位拄着拐杖的领航人——刘伯晓。从2005年建校至今,这位“全国自强模范”用二十年光阴,陪伴了24000余名学子走过青春,诠释着“很辛苦”“很幸福”“很骄傲”的教育三重奏。

初见刘伯晓,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坚毅、刚强,像一株扎根岩缝的松柏,以看似单薄的身躯撑起一片教育的苍穹。他的右腿因幼年疾病落下残疾,却从未让身体的局限成为心灵的枷锁。田间劳作时揣着书本的剪影、砖瓦厂办公室里彻夜不息的灯光、民办学校筹建时奔波的身影,这些碎片拼凑出一个用意志改写命运的奋斗者画像。

 

“很辛苦”:在命运的荆棘中开荒

 

2005年,金城外国语学校开工建设,一期4万多平方米的项目,6个工程队同时进场。为了赶工期、保质量,刘伯晓干脆把“家”安在了工地,这一住就是四个多月。拐杖磨破了手心,裤脚沾满了泥浆,凌晨的工地上,总能看到他拄着拐杖巡查的身影。

“残疾人办教育,难成气候”“把钱存银行多稳妥,办学就是自找苦吃”……建校初期,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刘伯晓没过多辩解,只是把毕生积蓄都投进学校,倔强地要在涟水这片教育之乡播撒希望,为本地孩子,尤其是残疾儿童、困境儿童,搭起一座通往梦想的桥梁,用行动证明荆棘丛中也能绽放玫瑰。

为此,他坚守“办好教育回报社会,办好学校为党争光”教育理想,坚持党建引领,四处奔波聘请名校长、名教师,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经过三年努力,2000多名首届毕业生在高考中表现出色,终于让学校崭露头角。2015年,学校成为“江苏省三星级高中”;2018年成立全省民办学校基础教育阶段唯一基层党委,二十年间更是实现了“学生零犯罪、安全零事故、家长零投诉”的奇迹,荣获“全国优秀民办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等荣誉。

这些成绩背后,是刘伯晓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的坚持,是深更半夜接到家长电话必耐心回应的负责,也是走村串户家访时留下的串串拐杖印。在他的30多万字的办学日记——《精诚之路》中,每一页都写满了“辛苦”,也写满了“不放弃”。

 

“很幸福”:用教育重塑生命的可能

 

“在金城,我们不是员工,是家人。每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总能及时得到关心和帮助。”44岁的于志勇提起刘伯晓,满是感激。从青葱少年到业务骨干,于志勇与金城共同成长了20载。而像他这样的老员工还有50余人,他们分布在行政、教学和后勤等一线,以家人般的默契与信任,在每个平凡岗位上守护着学生的成长。

“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金城外国语学校的现实写照。办学以来,刘伯晓累计资助、减免学生读书费用近千万元,先后接收了70多名残疾学生到学校就读。每年春节前夕,他都带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老师来到困难学生家中慰问,20年如一日,风雪无阻。

在金城的校园里,学习成绩优异的轮椅少年小林正沉浸在书本中,努力奔向理想大学。五年前,刘伯晓得知其家境困难,亲自为他减免学费,并制定了无障碍学习方案。“我虽然无法站立,但可以像刘叔叔一样,勇敢逐梦,无惧风浪,用毅力支撑起梦想的翅膀!”小林坚定地说道。

很多学生家长都说:“在金城,老师在生活上比妈妈想得更周到,在学习上比爸爸看得更高远。” 这里,不只是成长的摇篮,更是被爱托举的港湾。

 

“很骄傲”:让自强之火燎原成势

 

“如果没有金城,现在的我可能只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 如今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的王其飞,每次提起母校都感慨万千。2005年,他中考只考了537分,比四星级高中录取线低 98分,几乎被判定“无缘大学”。可在金城的三年,他不仅考上了武汉科技大学,还一步步走到了世界顶尖高校的校园。

这种教育魔法源于刘伯晓的“后勤部长”哲学。20年来,刘伯晓始终坚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今年又投入1000万元改善学校软硬件设施,将教育教学放手给校长团队。他们坚持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一人一策,实施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走班制教学,名师工作室、AI课堂、校际结对等让金城教育有了强大的张力,帮助众多学子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升入重点高校。

机器人社团的齿轮咬合声、剪纸工坊的沙沙作响声、辩论队的激昂陈词声,构成了金城特色的成长交响乐。“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刘伯晓高度重视和呵护学生健康成长,将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学校成立了剪纸、奥数、机器人、跆拳道等100多个社团,让每个孩子的兴趣都能被看见,开启无限成长可能。

“教育的重量不在肢体而在灵魂”。从田间自学少年到教育领军者,刘伯晓用一生承载着“自强”二字的重量,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一位教育者的情怀、一个奋斗者的坚韧。当晨光再次洒向金城校园时,那“嗒嗒”的声响仍在续写着新的教育传奇。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