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炮楼13名民兵的抗战壮歌
■ 融媒体记者 邵薇薇 整理
黄炮楼在涟水城北、盐河北岸的一个村子里(今属朱码街道凌庄村),离涟水县城15华里,是地主黄元德为防匪患而建的三层土炮楼。抗战时期,黄炮楼曾见证一段震撼人心的抗战传奇——13名装备简陋的民兵,在数十倍于己的日伪军的疯狂围攻下,用血肉之躯坚守整整一个昼夜,用生命诠释了中华儿女的不屈风骨。
1940年底,为守护家乡、抗击日寇,一支13人的民兵自卫队在凌庄村黄庄组组建而成,队长林福生经验丰富、果敢坚毅,党支部书记杜春生党性坚定、善于动员,可这支队伍的“家当”却极其简陋:仅有10多支土造步枪和旧式火药枪,子弹更是稀缺。即便如此,队员们仍怀揣保家卫国的信念走到了一起。白天,他们在村口、路边站岗放哨,警惕地盯着日军可能出没的方向;夜晚,他们驻守在黄炮楼里,而附近群众为求安全,也纷纷暂居楼内,炮楼成了军民共守的“安全堡垒”。
1941年5月8日深夜,盐河水静静流淌。涟水日军误信情报,以为黄炮楼内驻守着八路军主力,纠集400余名日伪军,企图趁夜偷袭,将这股抗日力量一举消灭。他们悄悄渡过盐河,像饿狼般将黄炮楼团团围住,枪口刺刀的寒光在月光下隐隐闪烁。
天色微明,自卫队队员朱发坤隐约发现薄雾中有很多人影晃动,他急忙向林福生报告。林福生到露台一望,发现炮楼四周都已布满了敌人,要想突围已经不可能了,他立即组织召开全体队员会议,果断作出战斗准备。
“不能让乡亲们受伤害!”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林福生与杜春生当机立断:誓死坚守炮楼,保护楼内200多名群众。队员们迅速进入战斗位置,土枪上膛、手榴弹握在手中,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透着决绝——哪怕只有13人,也要与敌人拼到底。
狡猾的日军误以为炮楼内有主力驻守,起初不敢贸然强攻,只敢远远试探。天渐亮,太阳升起,敌人见久围不下,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用机枪对准炮楼扫射,日伪军则在机枪掩护下猫着腰慢慢逼近。“打!”林福生一声令下,队员们抓住时机突然开火,土枪虽简陋,却凝聚着怒火,冲在最前面的日军小队长应声倒地,十多名日伪军也接连中弹。敌人瞬间乱了阵脚,嚎叫着退了回去。
整整一个上午,敌人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冲锋,炮楼外枪声、喊杀声此起彼伏。队员们凭借炮楼的掩护,轮流作战、精准还击,一次次将敌人打退。激战中,队长林福生的手臂被流弹击中,班长朱发仁的腿部也受了伤,但他们只是用布条简单包扎,咬着牙又回到射击孔前,“只要还能拿枪,就不能退!”
晌午时分,久攻不下的敌人使出了毒计。10多名日伪军头戴铁罩,借着大风向炮楼的窗口和射击孔投掷毒气弹,黄色的毒烟迅速弥漫,楼内的群众和队员们开始剧烈咳嗽,有人甚至晕倒。副队长朱寿山见状,立刻大喊:“拿棉被、棉花来!用泥巴堵门窗!”队员们与群众迅速行动,将浸湿的棉被挡在窗口,用棉花堵住缝隙,再抹上泥巴,一点点阻断毒气进入。敌人借着毒气再次强攻,尽管呛人的烟雾让人难受,但自卫队队员们始终牢牢守住阵地,没有让敌人前进一步。
傍晚时分,局势愈发危急。数百名日伪军从淮阴赶来增援,机枪子弹像雨点般射向炮楼,原本厚实的土墙被打得布满大大小小的窟窿,泥土簌簌往下掉。一股敌人还绕到炮楼北边的屋子,用工具挖开了一个斗大的墙洞,往里面投掷手榴弹。“轰!”手榴弹爆炸后,屋内瞬间燃起大火,浓烟滚滚。与此同时,炮楼东西两院也被敌军攻占,驻守在那里的民兵被迫转移到主炮楼,此时,13名队员已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处境万分艰难。
“党员同志跟我来!”党支部书记杜春生召集自卫队中的8名共产党员,在炮楼内召开紧急会议,昏暗的光线下,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坚定:“就算战到最后一人,也要守住炮楼,护住乡亲!”会议结束后,队长林福生命令神枪手何景林守住被挖开的墙洞,“这里是关键,绝不能让敌人进来!”其余队员则分守各个射击孔,群众也主动帮忙传递弹药、照料伤员。
天黑后,敌人的进攻变本加厉。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他们向炮楼投掷火油瓶、硫黄弹,炮楼很快陷入一片火海,木梁被烧得“噼啪”作响,浓烟呛得人睁不开眼。此时,队员们的子弹已所剩无几,手榴弹也只剩两颗,但没有人退缩,士气依旧高昂——有的队员用枪托砸向爬上炮楼的敌人,有的用石块还击。气急败坏的日军见状,又把从附近百姓家抢来的芦柴、门板浇上煤油,扔向炮楼,霎时火光冲天,炮楼的楼板被烧坏,楼梯也凹陷变形,楼内的群众开始有些慌乱。
“不能坐以待毙,得带乡亲们突围!”杜春生与林福生紧急商议后,决定趁着夜色组织突围。神枪手何景林主动请缨:“我来开路!”他带着仅存的几发子弹,猛地冲出火海,对着围堵的敌人开枪,为突围队伍撕开一道口子。群众和队员们紧跟其后,在浓烟与火光中拼死往外冲。突围中,何景林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壮烈牺牲;班长朱发坤在烈焰中与敌人搏斗,最终倒在火海里;副队长朱寿山领着3个吓得哭出声的小孩,借着火光掩护,侥幸穿过了敌人的包围圈;被困在楼内的大部分群众也脱离了险境。
黄炮楼最终被敌人攻破。当日军冲进炮楼,看到满地的土枪、简陋的弹药,才震惊地发现:与他们激战一昼夜、让他们付出惨重伤亡代价的,竟然只是一支十余人的民兵小队!被俘的队员们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始终宁死不屈,没有吐露半句关于抗日队伍的信息。最终,杜春生、林福生、朱发仁等自卫队员以及20余名未能突围的群众,被日军残忍杀害。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13名民兵的抗战故事,凝结成血染的丰碑,深深铭刻在涟水人民心中。他们用生命铸就的伟大抗战精神,化作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永远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