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式联运”释放“枢纽红利”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下货、装车!”近日,一艘满载巨石集团5000吨叶蜡石货物的集装箱船缓缓驶入淮安港。岸边,涟水县“接货专车”早已待命,准备装卸货物,“无缝衔接”运往巨石淮安玻纤基地。“原料进来‘一站式’通关,不仅如此,货物抵港后,我县还为我们提供快速送达服务,实现末端‘零成本’衔接,让我们成本直接降了30%,产销率却达100%。”巨石集团淮安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道出了企业的“获得感”。
这样的“定制服务”并非偶然。利用综合交通优势高质量发展枢纽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硬支撑,物流降本增效是关键点。“获得感”背后,是我县积极抢抓省市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交通物流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中的骨干作用,聚焦打造“物流成本最低”营商环境,精准把脉企业痛点,创新实施多式联运模式,服务全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释放“枢纽红利”的主动作为。
“物流成本是企业运营的‘大头’,降下来一分,企业竞争力就强一分。”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直言。通过建立167家物流偏好型企业动态台账,摸清每家企业的运输需求与瓶颈。在此基础上,县领导带队深入海港现场调研,精准对接新落户食品企业需求,“量体裁衣”为企业设计运输方案。同时,创新实施“试点突破—模式优化—全面推广”的三阶策略,让好经验快速落地见效。推广的“船短驳+免费送达”模式更将关键转运成本由850元/箱降至190元/箱,降幅超七成,持续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上出实招、见实效。
位于涟水经济开发区的雪飞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外贸企业,产品远销海外。“以前发货全走公路,不光运费贵,遇上堵车还耽误事。”该公司负责人翻出的新旧账单对比鲜明。如今通过我县定制的海铁联运方案,单箱成本直降1200元,降幅24%。不仅如此,现在安徽、苏南的货源都愿意到涟水来集结,这里已经成了外贸货物的核心集散中心。作为涟水多式联运试点企业,雪飞制衣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从服务本地企业到吸引周边省市货源,我县的多式联运正在重塑县域物流新格局。
凭借“物流成本最低”这一营商优势,我县在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上不断拿出新举措,持续打好交通运输助企纾困“服务牌”,加快推进淮安港与红日港集装箱业务一体化运营,释放新时代“黄金水道”的枢纽聚合效益。据了解,通过整合水运、铁路的低成本优势与公路的灵活性,我县让合作企业的综合物流成本平均降低20%-45%,而淮安至上海15小时、至宁波港20小时的海铁联运时效,更打通了对接国际市场的“快速通道”。
“前期取得了良好效果后,我们便主动上门‘送服务’,向更多企业推介多式联运模式。”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道。在多方不懈努力下,宏保运动用品、手之梦安防等20余家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如今,我县多式联运即将实现月发货量超1000标箱的稳定运营,而随着日隆集团、中涤等重点企业投产后,预计年货运量将突破3万标箱,带动红日港集装箱吞吐量从2024年0标箱跃升至2027年的2万标箱,为枢纽经济提供强力支撑。
从“物流成本最低”到“综合效益最优”,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我县的探索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真金白银的实惠,更成为国家物流降本增效和绿色发展战略在基层的生动注脚。这座通江达海的县域城市,正以多式联运为纽带,让“涟”运未来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