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涟水 详情

麻绳扣起“生死结”

2025-08-06 09:54:50

(整理:融媒体记者 刘 元)

 

在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收藏着一个小座钟。它是高杨战役打落的敌机上拆下的仪表钟,一直被李一氓珍藏,成为高杨大捷的见证。但其实,那场战争还有许多珍贵的纪念,虽已湮灭在硝烟中,但永远留存在抗日志士的记忆里,从未被遗忘。

时光回溯到1944年4月19日,高杨战役打响。深夜,高沟武工队队长李道才趴在离南小街据点三十丈的土沟里,腰间粗糙的麻绳在月光下泛着黄绿色的光。

三天前,他亲眼看见日军用刺刀挑开了堂弟的胸膛,此刻,他手里紧紧攥着的不是武器,而是一条麻绳——这是四支队队长钟伟想出的“土法子”:敌人火力太猛,战士受伤,救护员根本冲不上去,于是,每个突击队员腰间系上麻绳,后方的武工队队员们随时拽回伤员。

土沟里,大家心如擂鼓,手心里都是汗。李道才听见钟伟队长咬着牙说:“拼就拼了!就是把人全拼光了,也要拿下据点!”随着信号弹的曳光划破夜幕,四支队的冲锋号骤然炸响。突击排战士如离弦之箭扑向炮楼,机枪瞬间吞噬了最前排三个身影。“拉!”李道才喉咙里迸出嘶吼,大家青筋暴起,拖回伤员。

就这样,一波战士倒下了,另外一波战士绑上绳子继续冲锋。绳索绷如满弓,一头牵着人民武装,一头系着新四军战士,在硝烟中织成一张“生死大网”。李道才眼前浮现了一座血肉之躯铸就的钢铁长城,耳边回荡着一阵阵“我军必胜”“打倒日寇”的呐喊。

这声音来自外围的数千个民兵,他们在高沟圩外集结,武装示威、监视据点的敌军,同时前仆后继为新四军提供支援。钟队长依据敌情提出“坑道近敌”战术,王码乡乡长带着240多名民兵连夜抢挖,这些拿惯锄头的手掌磨得血肉模糊,赶在凌晨挖出直抵炮楼的坑道。为了攻打北门据点,还有民兵将群众自发捐出的被胎、大车等器材,第一时间送到指战员手中,制造“土坦克”攻打炮楼……

5月4日正午,当最后一面膏药旗在浓烟中坠落,李道才发现腰间的麻绳几乎和血肉长在了一起……整整16个昼夜,496人壮烈牺牲,歼灭日伪军2500余人,解放人民群众8万余人,攻克了淮海抗日根据地东部最大的据点。至此,六塘河两岸地区全被抗日军民收复,揭开了苏北新四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当春风吹过六塘河畔,仿佛在复述那16个昼夜军民同心的生死相托。高杨战役后,钟伟继续率军北上抗日,后来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亮剑》李云龙的原型之一,李道才则投身地方,走遍全县农村、指导农业生产、为群众服务,成为泗阳人民至今难忘的好书记。

鲜红的党旗下,一支英雄的部队,一个英雄的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战争,带着“血与火”的记忆淬火成钢,而伟大的抗战精神,也化作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共产党人为民服务的奋斗路上,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