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开”香飘乡野 好戏连台敲开百姓“幸福门”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年轻时追戏跑几十里,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过足戏瘾,这日子美得很!”7月15日晚,东台市弶港镇八里村文化礼堂里掌声雷动,看完涟水县淮剧团带来的“茉莉花开家门口赏好戏”巡演,68岁的王大爷抹着笑出的泪花,手里的巴掌拍得通红。舞台上,《七月七》里的乡土情浓、《雪枫卖马》中的家国大义轮番上演,省市获奖佳作接连登场,让这个夏夜的乡村浸满了文化的馨香。
这场巡演是“茉莉花开”全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乡镇巡演的第二轮演出。当淮剧经典唱段在礼堂回荡,台下既有跟着节奏轻和的老戏迷,也有举着手机记录的年轻人。“原来咱们的淮剧这么有味道!”00后小李第一次完整看完传统戏,被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打动,“戏里演的都是咱老百姓的生活,一下子就看懂了,还觉得特别亲切。”
让优质文化扎根泥土,是“茉莉花开”最动人的底色。作为江苏省文化惠民优质品牌,我县把这个平台打造成了连接艺术与群众的“连心桥”。在这里,群众不只是观众——田间地头的老农可能是“剧中人”,村口闲聊的大婶成了“顾问”,就连院角晒的辣椒、地头种的瓜果,都可能被搬进戏里,变成最鲜活的舞台元素。
“要让戏里有生活的温度,就得先钻进生活的肌理。”县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翟永军道出秘诀。创作团队常年“驻村”采风,在麦秸堆旁听故事,在灶台边记方言,把乡村振兴的新变化、邻里相处的暖心事都揉进剧本。平均每两年一部大戏、每年3至5部小戏小品的创作节奏,让舞台上的故事永远带着“泥土香”。
为了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心头好,我县将“茉莉花开”玩出了新花样:给老戏迷备上经典版,让年轻人迷上青春版,带孩子们体验视听版,还把戏台搭进公园、挪到村口广场,甚至开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在东台潘舍村的演出中,曲艺《变脸》的演员走到观众中间,一转身一甩袖,引得孩子们惊呼连连;到了三仓镇口袋公园,全场观众打开手机手电筒,跟着节奏摇晃出一片“星海”,台上台下融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更贴心的是“百姓点单”服务,村民想看啥戏、想听啥曲,剧团就“配菜上门”,真正把文化服务送到了心坎上。
如今,“茉莉花开”的芬芳已飘向更远的乡野。这次在盐城东台、大丰的8场巡演,从幸福小广场到文化礼堂,从田间地头到村落小院,涟水县淮剧团用淮剧、歌舞、曲艺等多元形式,搭起一座座“家门口的艺术客厅”。当地群众文化团队也带着自编的节目登台,你唱一段淮腔,我跳一曲乡土舞,不同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更绚丽的火花。
当最后一缕琴声消散在夜空,村民们意犹未尽地谈论着剧中的情节。这场场演出,在百姓心里漾起幸福的涟漪。正如翟永军所说:“我们要让‘茉莉花开’一直开在群众心坎上,用文化的力量,为大家的好日子再添几分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