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9日 星期三

网站首页 涟水 详情

“软”“硬”兼施 基层诊疗实力持续攀升

2025-05-26 10:03:27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医疗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保障群众健康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近年来,我县聚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档升级,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软”“硬”兼施夯实基层卫生基础,让更多基层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

“之前做透析,必须跑到县人民医院,虽然说不是特别远,但是我眼睛看不见,出门不方便。去年开始,二院有了血透室,就在家门口,孩子带我走路就能过去,方便多了。”对于县第二人民医院血透室的启用,家住湖滨小区的张先生连连感慨。

62岁的张先生是一名尿毒症患者,自2020年开始,一周需要进行3次透析,每次时长要4个小时。此前,张先生的家人都要开车或者打车带张先生到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一来一回,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十分不便。县第二人民医院血液透析室的开科,解决了困扰张先生和家人的一大难题,也满足了辖区及周边群众的就医需求。

近日,记者来到县第二人民医院。走进门诊大厅,57岁的高阿姨刚刚取了药,只见她轻车熟路地走进诊室,向医生询问服药的注意事项,以及饮食、作息的细节。“我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医院的‘常客’,二院这几年的发展我都看在了眼里。”她掰着手指头,一条一条数着医院的变化:医院科室、设备越来越齐全,完全可以满足大家的就医需求;环境越来越好,干净、整洁、便民……

“以前娃生病,我们总往大医院跑。现在家门口医院也有了儿科,医生特别专业、特别细心,需要时转诊至上级医院也不麻烦。”儿科诊室内,家住陶然居小区的吴女士告诉记者,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就医是最大的问题,去基层医院,怕诊疗水平不够高、检查检验设备不够全、药品种类不丰富,奔大医院,常常“一号难求”,尤其是每逢儿童疾病高发期,往往人满为患,就诊体验不佳。现在好了,二院就在家门口,也有了专门的儿科,医生也很专业负责,孩子有点头疼脑热的,家门口就能解决了。

基层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医院、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前沿阵地,是广大乡村百姓健康保障的基石。近年来,我县落实社区医院建设工作,做好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提升,不断巩固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县三院、五港中心卫生院相继建成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县三院相继建成居民健康体检与管理中心、急救急诊中心、消化内镜诊疗中心、五级中医馆、血液透析中心;梁岔中心卫生院、县第二人民医院、五港中心卫生院、唐集中心卫生院相继通过省级评审,获得省社区医院称号;红窑镇红窑村、黄营镇曹墩村卫生室达到了国家卫健委出台 的村卫生室服务能力推荐标准。

近日,连续两场“爱心义诊基层行”活动获得了村里百姓广泛赞誉。5月10日和17日,县人民医院组织普外科、康复科、眼科、神经内科、放疗科、泌尿外科等科室的医疗专家团队分别走进南集镇南营村和成集镇道明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活动,让基层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活动现场,专家们耐心细致地解答村民们关于常见疾病防治、合理用药等方面的疑问,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治疗建议。医务人员还为村民们进行测血糖、血压、心电图、彩色B超等免费项目检查,并开展慢病筛查登记。此外,医疗专家团队还针对村民劳作特性,提供个性化保健指导。“以前看病要坐车去县里,今天专家直接来家门口教我们预防腰腿病,太实用了!”村民李阿姨为义诊活动点了个大大的赞。

“上级医院的医生坐诊,只能暂时满足农村百姓的就诊需求,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增强卫生院医资力量才是关键。”县卫健委副主任支向军告诉记者,为解决基层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的问题,我县近年来不断强化“人才引擎”,出台的多项人才招引政策为基层医疗机构引来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十四五”以来,全县基层共招聘编外人员262名,编内人员109名,签约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医学生80人,遴选通过28名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全县共有42名乡村医生、22名骨干医师参加了国培项目并完成学习任务,乡村医生队伍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如今,在社区医院、乡村卫生院,患者检查、开药都有专人问诊,年轻医生逐渐成长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中流砥柱。

硬件提升了,专业水平也跟上了。“接下来,我县医疗卫生系统将继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基层百姓都能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县卫健委主任蒋惠琳说。

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