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书写“诗和远方”新篇章
——我县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侧记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我们童话森林是苏北地区首创的以童话为创意题材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攀爬乐园、萌宠乐园、丛林魔网、彩虹滑道,更有苏北最长的丛林穿越廊道……”近日,走进保滩街道周集村,“童话森林王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游玩。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文化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全域联动,多措并举,把“全景打造、全域覆盖、全业融合、全民共享”的愿景变为现实。2021年,旅游接待总人次达258.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41亿元。
全域联动 多管齐下
画好最大同心圆
“坐上坦克充当小小驾驶员,拿起‘武器’瞄准目标射击。”走进成集镇苏北小延安军事主题乐园,战场还原让人身临其境。该项目从开工到开放,仅用了半年时间,跑出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涟水速度”。
我县加强顶层设计,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新建旅游协会,建立联席会议和行业自律机制,把旅游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定期督查通报。坚持把旅游业作为“433”主导产业之一,纳入全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扶持奖励办法》,设立5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编制《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古淮河生态旅游风光带专项规划》《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项规划》《涟水县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专题》等多项规划,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多规合一”,3年累计优先安排储备旅游项目用地约900亩。建立旅游发展咨询委员会,旅游专家智库,举办旅游大讲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研修班,探索建立旅游“1+3+N”综合监管体制,组建综合执法大队、市场监管分局、旅游派出所、巡回法庭,全员发动下好一盘棋,全民参与同唱一首歌。
全域配套 多元共建
编织服务保障网
随着全域旅游的持续纵深推进,我县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品质进一步提升。一级公路通达全县所有镇街,景区连接线全线贯通,开通2条旅游专线和4条精品线路旅游公交。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成267座美观实用A级标准旅游厕所,物业化管理,全天候服务。建成高铁客运站游客集散中心、汽车客运站、涟城、朱码、高沟、红窑、成集等咨询服务点8个,景区景点游客接待中心13个,建设生态停车场9处。在交通要道、重点部位建设标牌标识、交通导览牌、全域全景图120余处。建成县级智慧旅游平台、全域旅游3D导游系统、景区电子触摸屏导览,开通网上支付业务,景区无线WIFI全覆盖,“一码游涟水”小程序已成为来涟游客的好助手。全域配套的旅游设施,承载着憧憬和向往,让你品味这里的美酒、美食、美景、美趣,领略“一地一港一区一城”的美好风光。
全域向景 多维融合
绘就锦绣大观园
我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禀赋,围绕“一区四带六片”的全域旅游发展布局,注重自然美,保持生态美,侧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着力打造“4+8+18”的旅游立体景观,实现“过境地”向“目的地”的跨越,每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比率呈两位数增长。
建成五岛湖旅游区、今世缘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景区,金鸡坨生态农庄等5个省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今世缘综合旅游度假区、苏北小延安军旅小镇、科技文化产业园、云锦产业园等项目闪亮登场,形成乡村生态之旅、文化体验之旅、健康养生之旅、特色美食之旅的亮丽风景。探索建立城市依托型、产业依托型、历史文化依托型、民宿依托型、创意主导依托型、科技依托型等7大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高沟扁担、红窑夏楼、黄营朱桥等8个省市特色田园乡村,苏淮生态园等18个乡村旅游点。突出“旅游+”“+旅游”,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百药园、百花园、百菇园、百果园、百蔬园等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基地30个,提升创新链,延长产业链,增加供应链,拓展富民链。牢固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加速推进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打造,建成涟中闸北等6个城市小游园,吾悦广场、百悦广场、中央城、同乐坊、红窑古街、高沟古街等5个特色街区,上海路、深圳路等2个美食街区。发挥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示范引领效应,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产品,深度挖掘规划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主客共享的文化价值功能,实现顾客和游客的双客转换,让旅游更有诗意,让文化走向远方。
全域营销 多方优化
广结善缘客天下
走进五岛湖景区的“集市”,云锦织造、虎头鞋、剪纸等非遗项目店铺常态化开设,各项非遗传承人在店内进行非遗技艺展示,路过的游客驻足欣赏。
我县不断加强与全国知名旅游企业、旅游部门之间的联合营销,强化与浙江、上海旅游企业对接,重点突破上海、南京、杭州等客源市场。做优农民丰收节,创新打造“涟水鲜味”美食节、“畅游涟水”乡村文旅节,举办八大碗美食大赛、美食摄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以及全民健身、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赛事。开发“涟水游礼”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推动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景区景点,为游客提供互动性文化场景和旅游体验。运用传统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开展品牌营销,在展会、报纸、微博、微信、抖音上宣传推介,提升美誉度,扩大朋友圈,抢占新领地。制定旅游综合执法方案,定期召开旅游环境综合整治会议,联合应急、消防、市监、公安、交通等部门开展检查,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制定旅游市场主体“红黑榜”制度,公布投诉电话,及时处理12345政府服务热线、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等投诉举报。制定旅游服务标准和规范,组建旅游志愿者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文明旅游宣传、游客咨询服务、劝阻不文明旅游行为,以更好的风貌吸引游客的眼,以更优的服务赢得游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