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
■ 融媒体记者 杨海燕 通讯员 杨子松
整齐漂亮的楼房,宽阔洁净的马路,优美舒适的村居环境……这是笔者在石湖镇瓦房村看到的美丽乡村景象。当地的村民提到现在的幸福生活,会情不自禁地夸赞道:“过去的瓦房村名不副实,现在的瓦房村脱胎换骨,成了我们的幸福家园。”
据了解,早在20世纪60年代,南京一批下放户来到石湖公社会议室,听候宣布安置到哪个大队。其中八户听到被安置到“瓦房”落户,他们感到很幸运,有的小孩高兴地拍手叫好。可是,当他们被接到大队部,看到和别的村一样后,有人不解地问:“你们这里也是草房,为什么叫‘瓦房’呢?”贫协老主任接过话茬说:“住下来以后,会听说这名字的来历。”
原来,在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流传一句顺口溜:“石湖荡、石湖荡,十年九年没指望。一场大雨白汪汪,携老带小去逃荒。”因地势特殊,庄稼几乎年年歉收,因此,绝大多数人家祖祖辈辈住的是又矮又小的破草屋,仅有一户富人家住的是砖砌墙、瓦铺顶的小瓦房。那个年代在农村有这么一户瓦房是非常罕见的,传到十里八乡后,人们特别羡慕,就将这里戏称为“瓦房庄”。
新中国成立后建村时,村干部相信在共产党领导下,一定会实现家家户户都是瓦房的梦想,就正式取名叫“瓦房村”。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耕者有其田,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比以前宽敞的“泥墙草苫”。集体化以后,干群上下一心,开始挑河治水,排除了水患,有的人家将原房子拆掉,盖大些的新房子,有的人家将房子改装成砖包门窗或“土墙瓦苫”,这样就显得比以前的房子好看多了。大包干以后,剩余劳力外出挣钱,农户先后拆草房盖瓦房,当时“盖瓦房娶媳妇”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已经看不到草房了,蜕变成更加宽敞漂亮的瓦房。
后来,又兴拆掉旧瓦房,盖起新楼房的热潮。绝大多数农户盖的是比以前更加高大的两层新楼房。在党的领导下,短短几十年,实现了家家户户都是“瓦房”的梦想。那一排又一排形式多样、院落整齐的崭新楼房,矗立在327省道两旁,成了美丽乡村一道绚丽的风景线。“瓦房村”也成了名副其实的瓦房村。
近年来,瓦房村党支部在学习《党的纪律处分条例》期间,要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征求意见,把他们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事情放在心上,逐一解决。
路渠配套,排灌畅通。沈庄组塘南承包地因多年来需水时难灌进,水大时排不出,造成收成大减产。又因田头无路可走,进出很困难,群众叫苦不迭。针对这一情况,村党支部将这块田的东头渠扒深,在田头铺一条田间走道。实施后,成效明显,打水灌得进,水大排得出,去田里也好走了,群众十分高兴。
开发利用陈沟废塘。村里有不少陈沟废塘杂草丛生,因多年结聚水质混浊,有些沟塘到了夏天气味难闻,苍蝇蚊子满天飞,附近住户苦不堪言。村党支部采取措施,那些较大的水面由承包人投资清理淤泥,塘面规格化后从事水产养殖。对那些路边小沟小塘,填平后变成了良田。这样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美化了环境。
秸秆打捆,农忙轻松。每年收割时,秸秆太多,因为禁止焚烧,全部返田又影响下茬作物出苗,如果运走不仅难度大,也无处可放。村党支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通过网络平台与外地需要秸秆的公司联系,由他们来田间机器打捆,全部运走。这样既减轻了人们大忙的劳动强度,又便于下茬耕种,真是一举两得。群众高兴地说:“今年大忙时不用为处理秸秆发愁了,比往年轻松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