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月塔村:写好“一老一小”暖心答卷

2025-11-14 11:09:38

■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在唐集镇以东约三点五公里的地方,月塔村静静地坐落在田野之间。这个有着512户、1800余人的村庄,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口结构,让月塔村的基层治理找到了温暖的着力点。

“村里最让人牵挂的,就是老人和孩子。”月塔村党支部书记李恒东说得很实在,“年轻人不在身边,老人看病买菜不方便,有的孩子放学后没人管,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难题。”

这份沉甸甸的牵挂,最终化作了具体的行动。今年上半年,村里的“六点半课堂”在党群服务中心开了门。从此,每天下午放学后,村里就近入学的孩子背着书包,踩着熟悉的乡间小路,会准时来到这里。夜幕降临,推开活动室的门,总能看见孩子们围坐在桌前,安静地写着作业,偶尔有不会的题目,身边的志愿者老师会俯身轻声讲解;写完作业的孩子,有的捧着课外书津津有味地读着,有的在老师指导下做手工,小小的教室里常常弥漫着专注而安宁的气息。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月塔村的“六点半课堂”已经形成了稳定的节奏。平日里,每天有十五个左右的孩子按时到来;到了寒暑假,人数就会增加到三十多个,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课堂内容安排得扎实而丰富,孩子们首先在志愿者的辅导下完成当日作业,随后是兴趣工坊时间,剪纸、绘画、音乐等活动轮流开展。闲暇时段,志愿者们会带着孩子们走出教室,或是到田野里认识作物,或是参观村里的红色遗址。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大家还一起包粽子、做月饼,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期末,还会举办小小的成果展示会,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登台表现。

当孩童的欢声渐渐平息,月塔村的关怀也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另一个需要温暖的群体——那些守望家园的老人。

这份关怀融在日常服务的点滴细节里,也扎根于默默践行的实际活动中。村中的银龄关爱室成了老人们爱去的暖心驿站,大家在这里下棋打牌、闲话家常;镇卫生院的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测量血压、检查身体,并细细叮嘱健康注意事项;各类文化惠民活动的开展,也让老人们的幸福生活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针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村干部和志愿者坚持定期走访,不仅送去生活必需品,还会细心检查家中电器线路,帮忙修理损坏的门窗,代买急需药品……这些琐碎却温暖的举动,让老人们感受到自己被时时惦记着。“关爱老人和孩子,看似是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把‘小的’教好了,把‘老的’照顾好了,在外工作的年轻人才能安心,我们的村庄才能真正和谐。”李恒东说。

明月升空,“六点半课堂”的下课铃声准时响起,孩子们收拾好书本文具准备回家,老人们互相道别相约明日再见,村委大院的灯光也一盏一盏熄灭。关爱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放学后的一课辅导,是独居时的一份陪伴,是代际间的一次牵手,是让远方的人安心、让留守的人温暖的实际行动。

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