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翟永军:淮韵乡音传文明 初心坚守暖乡土

2025-11-14 11:05:32

■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锵锵锵……”随着一阵清脆的音乐声,流动舞台车上的幕布缓缓拉开,淮剧小戏《我的亲家管得宽》精彩剧情在南集镇范荡村的田埂旁上演。台下,村民们搬着小板凳围坐一圈,时而为剧中的幽默情节开怀大笑,时而为角色的坚守热泪盈眶。这是涟水县淮剧团常态化惠民演出的一幕,也是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任、淮剧团团长翟永军30年艺术生涯的生动缩影。

从艺三十载,翟永军的履历上写满了荣誉:江苏省淮剧节“个人表演奖”、江苏省戏剧节“个人表演奖”、江苏小戏小品大赛“优秀表演奖”、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表演奖”。但在他心中,比这些荣誉更珍贵的,是基层群众对淮剧的喜爱,是传统艺术在乡村大地上焕发的新生。

时间回溯到多年前,涟水县淮剧团曾陷入濒临解散的困境。当时,传统戏曲遭遇市场低谷,观众老龄化、剧目陈旧、人才流失等问题接踵而至,剧团演出场次锐减,演员们人心涣散。“不能让祖宗传下来的艺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翟永军暗下决心,剧团要生存,必须打破“老戏老演、观众老看”的僵局。经过反复调研,剧团提出“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发展理念,将创作视角对准农村现实,让淮剧“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

为了捕捉最鲜活的乡村素材,翟永军带领创作团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风。春耕时,他们跟着农民下田插秧,记录劳作的艰辛与喜悦;秋收时,他们在晒谷场与村民拉家常,收集乡村振兴的故事;闲暇时,他们走访老党员、老村干部,挖掘基层治理中的感人瞬间。“每一次采风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村民们的故事比任何剧本都生动。”翟永军说。

基于大量的基层采风,翟永军带领团队打造出了一系列反映农村现实、传递文明新风的精品剧目。聚焦文明乡风建设的“村官三部曲”,以现代轻喜剧为表现形式,成功塑造了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扶贫村官三大鲜活形象,全方位展现了新农村的新面貌、新气象。

其中,“党员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一是一 二是二》,以乡村豆腐匠的坚守为主线,诠释了基层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剧中,“豆腐哥”坚持手工制作、诚信经营,拒绝添加添加剂,用匠心守护品质,其形象深入人心。此外,《出礼》《如此彩礼》等移风易俗主题作品,用诙谐的方言念白、贴近生活的剧情,将婚事新办、邻里和睦、勤俭节约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活教材”。

“我们的戏,演的是农民身边事,说的是农民心里话,传的是文明新风尚。”翟永军表示,每次看到村民们看完戏后思想上的转变,他就更加坚信,传统戏曲完全可以成为引领乡村文明的“软力量”。

“只要车开得进的地方,舞台就能立马搭起来!”这是翟永军对基层群众的承诺,也是涟水县淮剧团的工作准则。为了让偏远乡村的村民也能看上好戏,翟永军积极争取资金,购置了流动舞台车,让淮剧演出“流动起来”。

如今,涟水县淮剧团年均演出近140场,流动舞台车的足迹遍布涟水及苏北周边的乡村角落,126个百姓大舞台成为常态化演出阵地。为了满足村民的多样化需求,剧团还推出“点单式”服务,村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看的剧目,剧团按需编排演出。“剧团比外卖小哥还准时!”这是村民们对他们的亲切称赞。

在演出之余,翟永军还带领演员们开展“文化惠民进万家”活动,走进敬老院、留守儿童之家,为特殊群体送上精彩演出和温暖关怀。“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听到孩子们的欢呼声,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翟永军说。凭借着实打实的惠民服务,涟水县淮剧团先后获评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文旅系统先进集体。

“传承不止于舞台,更在于薪火相传。”作为淮剧名家,翟永军始终把培养后备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他深知,传统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年轻一代的接力。为此,他积极推动淮剧人才定向培养计划,联合当地院校培养了20名淮剧学员,为传统艺术注入新鲜血液。同时,翟永军还发挥“传帮带”作用,免费为民间艺术团队授课排戏,义务搭戏演出。每当有民间剧团遇到创作或表演上的难题,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耐心指导。“只要有人愿意学淮剧、演淮剧,我就愿意倾囊相授。”翟永军说。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淮剧,民间淮剧团队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30年初心不改,30年坚守不渝。翟永军用一出出精彩的好戏、一场场惠民的演出,让淮剧这门传统艺术在乡村大地上焕发勃勃生机,让文明乡风在淮韵流转中浸润人心。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书写了传统戏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动人篇章。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