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三农 详情

红窑:一条产业链富裕一个镇

2021-05-25 08:51:03

■ 融媒体记者 吴 燹

采摘、打包、搬运上车……近日,在红窑镇寿延村芦笋生产基地,工人们正忙个不停。“正在装车的三吨多重的芦笋,我要连夜送到南京批发市场,保证南京市民第二天吃上新鲜芦笋。直供上海、深圳等市场的芦笋,今天凌晨便已发车。”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县芦笋协会会长郑标高兴地对记者说,高峰时,这里一天要运走15吨芦笋。

经过多年发展,红窑镇已建成全省规模一流的设施化芦笋生产基地,小小的芦笋已成为红窑镇群众发家致富的“聚宝盆”。截至目前,红窑镇累计投入近3亿元,形成了春雨、春竺、春禾、春晖、春华五个示范基地,总面积近万亩,芦笋年产量2万余吨,占全镇农业产值的一半有余。“一条产业链富裕一个镇”,在红窑镇逐步成为现实。

“我们最想做的就是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有活干,有钱花,还有点小积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来越好。”在李庄村芦笋种植基地打工的中年妇女张梅花高兴地说。张梅花的话,说出了全镇群众的致富心声。红窑镇党委书记吉海说:“群众所想所盼的,就是我们党委政府要着力做好的事情。”

产业富民,已成为红窑镇上下的共识。但选择什么样的特色产业为突破口?这是红窑镇党委、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有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他们在开展服务基层大走访活动中,发现在李庄、延寿一带,安徽人王崇左搞芦笋种植很有一套,2012年种了80多亩,2018年已经发展到了600多亩。是什么让这个外地人敢于加大投入扩大种植规模?通过调查研究,他们了解到吸引王崇左的除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好之外,还有这里的弱碱性沙土特别有利于栽培优质高产芦笋。红窑镇委镇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决定将芦笋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一是芦笋很“泼皮”不“娇怪”,生命力顽强;二是采摘周期长,一年可采三季,产量有保证;三是有推广种植的土壤条件优势。

找准发展的突破口,红窑镇调集精兵强将到主攻阵地上,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义无反顾地一抓到底。他们利用多方资源多种手段,比如采取“飞地同创”模式,抱团发展、利益共享,集中使用资金,共同致富。延寿村在李庄村“飞地”种植的芦笋基地,带动当地劳动力近200名,每人每年收入约2万多元。再比如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郑标在外打工多年,搞的就是种植业。返乡后,他种鲜切花,种芦笋,得心应手。如今,他种植了4000亩芦笋,占了红窑芦笋种植的“半壁江山”。2020年,郑标创办的延寿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春竺”牌芦笋,成功入选江苏农产品品牌目录,并进入淮安市“淮味千年”品牌体系。他还创立“春竺”牌芦笋汁品牌,进一步提高芦笋的产品附加值,增强“涟水芦笋”的品牌竞争力。

红窑镇芦笋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去年,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芦笋产业发展的六条意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设立县级产业引导资金,对新扩芦笋按成活面积给予补贴,有力助推芦笋产业的发展,成为真正产业富民项目。 在寿延村芦笋基地里打工的村民朱红梅高兴地说,“我今年65岁了,原来在大棚里采摘芦笋,老板见我岁数大了,就安排相对轻松的事情,一年下来,也能挣个头两万,我很知足。”郑标说,按1000亩芦笋至少用工150人算,基地一下子就能解决6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如今,在红窑镇境内的235省道两侧,一排排整齐的设施化大棚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2020年4月,红窑镇获批创建国家标准化芦笋种植示范区,2020年8月获批“江苏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镇有从事芦笋生产的经营主体9个,全产业链经营主体5家,生产基地面积超过1000亩的合作社、家庭农场6个,“十四五”期间,全镇芦笋种植规模将达3万亩以上,销售产值6.8亿元以上。

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