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镇街新闻 详情

红窑镇绘就高水平全面小康幸福模样

2020-07-02 10:38:57

■ 融媒体记者 朱 云 通讯员 陈 瑞 李慰亲

编者按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本报从7月2日起,全面启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重大主题宣传,记录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充分彰显县委、县政府担当使命、服务群众的不懈追求,展现人民群众团结互助、共同奋斗、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动实践。



从县城出发,沿235省道驱车15分钟至红窑镇夏楼村境内,一条红黄蓝三色描绘的“网红马路”映入眼帘,犹如一条彩带,直达金鸡坨生态农庄。农庄内游人不断,村民们笑逐颜开。

在逐梦小康路上,红窑人民敢闯敢试,步履铿锵,绘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农房改善托起百姓安居梦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这是记者在红窑镇新型农村社区项目建设现场看到的一幕。“出门就是大广场和商业街,中心卫生院左转就到。”今年64岁的村民张庆桂告诉记者,自己相中了社区的区位优势,隔三差五就骑着自行车来到项目周边走走看看。看着未来的新家平地而起、慢慢长高,内心充满期待。

近年来,红窑镇积极抢抓农房改善政策机遇,提前谋划、主动对接、高位推动,精心选择镇区、夏楼村等两处优质资源集聚地精准发力推进,目前该镇已启动4个农房改善项目,总投资达6.76亿元,1904户群众住房条件将得到改善。

真正步入全面小康需要各项事业全面开花,让群众住得好是必然一步。镇党委书记吉海表示,该镇坚持优先改善“四类人群”住房条件,2019年至今,已经对200余户危房进行了改造,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产业振兴做大增收聚宝盆


为了让百姓“安居”更“乐业”,红窑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李庄村的“飞地同创”大棚芦笋基地项目率先探索出“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脱贫增收模式,每年可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34.8万元。

与此同时,该镇因地制宜,深挖资源禀赋,积极开拓“生态+”“旅游+”“互联网+”等致富新路,有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做好“末梢治理”文章,利用“土地流转+承包+分红”实现“多条腿”走路增加农民收入,让“输血”变“造血”,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齐奔小康。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农业观光”“民俗旅游”多张新名片。夏楼村建起了民俗馆、爱国主义教育馆等旅游景点,承办我县多届“农民丰收节”,形成一条以农耕文化为主线的“旅游+”产业链,每年可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近100个就业岗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56岁的陈平,过去由于家里缺少劳动力成了低收入农户,只能“肩扛锄头养家,手持犁耙糊口”。自金鸡坨生态农庄落地夏楼村,陈平通过土地流转和分红每年能拿到近3000元。“现在天热,我还盘算着编些草帽,多攒点钱给儿子娶媳妇!”老人节假日还会在景点摆摊卖冷饮贴补家用,如今儿子也在县城上班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文明创建催生乡风新时尚


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房屋,美丽的长廊……在黄锅甑村吴三庄的文化广场上,几位老人正拿着花扇悠然自得地跳着广场舞。年近60的刘桂平新加入“队伍”不久,她说,如今村里的环境越来越美,日子也越过越好了!没事的时候就过来跳跳广场舞锻炼锻炼身体,有机会我还想去县城参加比赛呢!

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黄锅甑村吴三庄的新变化,是红窑镇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一次探索,通过打造200米生态防堵墙、文化长廊、文化广场等,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而像刘桂平这样的低收入农户,村里则优先安排卫生保洁工作,每月能拿一千多元。这让村民既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

红窑镇在加快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的同时,还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和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突出围绕践行人情减负“涟6条”,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弘扬时代新风,将文明活水精准“滴灌”至百姓心田。

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