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网站首页 阅读推荐 详情

真情换真心 “忧居”变“优居”

2020-01-19 08:45:09

​——我县农房改善工作系列报道之二

■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摄影:刘锦国


“你们小区是郑梁梅学校的学区房吗?”“户型挺满意的,那你们配套怎么样?”寒冬腊月,挡不住农民群众购房的似火热情。1月16日,为期三天的全县农房改善优质精品房产展销会在县体育场举行。吾悦广场等11家优质房企参展,数百名农民群众到场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住房。

“居者有其屋”向来是最基本的民生诉求,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自农房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深刻理解、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工作要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原则,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动作为、大胆探索、系统推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过上了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也托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居梦。


进城开启幸福新生活


“大力支持有能力进城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举家进城落户,是推进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重点工作之一,是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遵循城镇化规律的重要举措。”县委书记王向红说道。

为鼓励广大农民群众进城入镇购买商品房改善住房条件,我县积极加大宣传力度,优先支持有能力进城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民举家进城落户,对申请进城农户在给予原房屋评估补助的基础上,另给予原房屋380元/平方米的倾斜支持,并在医保、社保、入学等方面享受市民待遇。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500余户农民群众申请搬迁改善住房,签订协议2198户。

“辛苦了大半辈子,如今终于住上了城里宽敞明亮的新房,孙子孙女也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生活完全变了样,感觉像做梦一样。”唐集镇兴旺村村民周效宝告诉记者,2019年在镇里的号召下,通过搬迁原有90平方米的瓦房获得了9万多元的补贴,在县城区安东南路首付42万买了一套郑梁梅学校双学区房,在唐集小学读书的孙女明年就可以上郑梁梅初中了,孙子也可以上郑梁梅小学了,全家人都对未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插花”共建美丽新家园


“一宅一院二层别墅型农村建筑,居住环境优、适应性强,且安全方便,是我们向往的居住类型。”东胡集镇小埝村村民薛乐兵在小埝社区分房现场高兴地说。

和薛乐兵一样即将喜迁小埝新区的还有36户。小埝社区属镇村类农户插花自建项目,位于329省道北侧、小埝村集中居住点东侧,规划占地37.9亩,总建筑面积约9735平方米。该项目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配套的原则,规划一期占地18.5亩,安置村民37户,绿化率达30.5%,配备机动车位38个,非机动车位100个,让农民群众搬得放心、住得安心、过得舒心。

据了解,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我县充分尊重农民留乡意愿, 针对一些农民群众故土难离、希望新建点离家近的愿望,坚持系统谋划,按照“符合镇村规划”“突出重要节点”“同时编制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经济实用的新建农房设计方案和既有农房风貌改造设计方案”要求,率先启动扁担村、金鸡坨周边、十堡中心村、王嘴中心村、施洼中心村、韩陈中心村、高庄安置点等项目的改造提升工作,与农民群众签订插建翻建改善协议,努力打造美丽宜居的幸福家园和农民群众认可的民心工程。


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切实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过程中,县委、县政府把初心使命植根于行动上,深入细致地把困难群众的底数摸清摸实,做到动态排查,把四类人员危房改造作为重中之重、必保目标,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应改尽改”,决不让困难群众住着危房“被小康”。

“这是党和政府送给我们贫困户最好的新年礼物!”1月5日,当记者来到成集镇条河社区一幢白墙黛瓦、江淮风貌的“小洋房”前,80岁的低保户王孟先热情地招呼记者,激动地说道:“当听说政府要启动农房改善项目、给我们建新社区时,我因为没有固定经济来源置换新房,是又激动又紧张又害怕,甚至还偷偷抹过眼泪。没想到,村里主动找我,帮我补贴了3万元的搬迁费和装修费,现在我也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像王孟先一样享受到政策红利的还有两户。”成集镇条河村村主任周玉俊说,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对住上好房子、拥有好环境的期盼尤为迫切。为此,在实施农房改善之初,他们深入摸底排查,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为3户困难群众每户补贴了3万元,切实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

住房条件脱胎换骨的变化,换来的是群众幸福指数的快速提升,也为我县推动乡村振兴、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农房改善“改”到了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