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社会 详情

追忆峥嵘岁月 点赞家乡巨变

2019-09-19 08:37:19

■ 融媒体记者 樊 荣 整理 朱耀清 口述

 

“说起家乡的变化,那真是说不完的好事、喜事、幸福事,道不尽的党情、国情、家乡情。”我叫朱耀清,1940年出生,是陈师街道的一名退休职工,生在陈师、长在陈师、工作在陈师,也见证了家乡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解放前,村里人们的生活异常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一身衣裳。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是十分酸楚。而我家当时更为艰辛,1944年父亲朱建祥牺牲于高杨战役,时年25岁。父亲牺牲后,我们孤儿寡母,日子苦似黄连。记得当时,母亲极度伤心,以泪洗面了不少日子,还要照顾年幼的我,身体十分虚弱,家里仅有的一些粮食只能煮点稀饭维持生命,母亲不得已总是摘树叶、挖野菜充饥。

饥寒交迫中,我们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解放初期,生活虽不富裕,但村民都过上了安定的生活,逢年过节时还能吃上大米白面,村里的孩子也能上学读书了。记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去县城读高中,老母亲把省下来的粮食磨成粉,有小麦面、玉米面、山芋干面,和在一起做成饼,让我带到学校去吃,还总叮嘱我要省着点吃。

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田到户极为鼓舞人心,村民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地头干农活,连耕地打号子的声音都十分响亮,人人干劲十足。从此各家各户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丰收年,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村里已经有十来户人家盖起了大瓦房,远近的乡亲们常常去参观,都说瓦房结实、好看、敞亮。再后来,村民陆陆续续都住上了大瓦房,而且连厨房、东西偏房也渐渐盖成了高大的瓦屋。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农村通上了电,一改夜晚黑灯瞎火的状况,家家灯火通明,日子越来越红火。不久,电风扇走进农家房,芭蕉扇光荣退休;电视机步入农家院,农民生活丰富起来;洗衣机、电冰箱各种家电逐渐成为了村民家中的常用电器。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村民已经不满足于日益富有的物质生活,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挣钱,进城买了学区房,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2010年以后,村里变化更大了,慢慢实行了集体农庄。我们村子因为要建淮安涟水机场,也集体拆迁了,我家住进了高庄小区二区的别墅房。我们小区比较大,有几百户人家,家家楼上楼下,空调等家电一应俱全,不少村民的楼房门前停上了小轿车。农村的土地政策也有了新变化,实行了种田大户制,这样便于大型农业机械的耕种。种田大户有的承包上千亩地,打药锄草就用农业小飞机、收割机,收下粮食直接国家收走。而且国家对种田大户都有补贴,买农机价格也十分优惠。现在农村老人老有所保,六十岁以上老人每月国家发放数额不等的养老钱,医疗保险也走进村民家,家家户户只缴纳少量的费用,生病住院就可以报销大部分的费用。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见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这些美好的变化都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回顾这些年家乡的变化,心里十分开心、十分欣慰。我也相信有了党的好领导、人民的好领袖,我们的国家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