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三农 详情

施显雷和他的家庭农场

2019-01-18 10:02:18

今年31岁的施显雷家住成集镇法华村。2015年,在外一直打工的他忽然决定与妻子辞掉工作,回到养育他的家乡进行创业。问其缘由,施显雷表示,之所以这样选择,一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道,二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在外上学时,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白头发越来越多,心里很不是滋味。回家创业可以跟父母在一起,还能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施显雷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十分赞成丈夫的决定,于是两个人一起回到了乡下的老家。施显雷的父母知道他们辞掉工作后,十分生气,但了解到儿子、儿媳这份孝心后,顿时变得欣慰起来,也支持他们回来创业。

施显雷家搞过红薯粉丝加工,但因为手工制作成本太高而放弃了。施显雷回来后,走访各地市场,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手工红薯粉丝依然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创业之初,施显雷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时,由于缺技术、少经验,加之条件差,交通不便,大片种植的红薯腐烂在地里,2016年我可是血本无归。”回想起那段经历,施显雷感慨地说,“当时处于创业初期,彻头彻尾的失败对我打击很大。”

2017年,施显雷再次鼓起勇气,他又远赴外地,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种植制作技术。回来后,他立即转变种植方式,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对天气状况进行严密监控。终于开始走上轨道,制作出新一批纯手工红薯粉丝,在当地附近打出了名气。

由于家庭农场地点偏、不但规模小,需要为客商送货上门,价格上不去而且还得自出运费。如何吸引客商主动前来采购?这是摆在施显雷面前的一大难题。尽管发展不够景气,但他并未因此退缩。两年的艰辛创业也为他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他认识到要干出名堂,必须扩规模、树品牌。于是,将“施”字字形进行艺术化并进行商标注册,施显雷将这具有多重意义的商标命名为“食丝坊”。

现如今,施显雷的家庭农场每天加工粉丝可达上千斤,虽然与那些机械生产的红薯粉丝相比产量相差甚远,但在质量与口感上却是更胜一筹。创业、挣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施显雷希望纯手工红薯粉丝这样的传统美食能够长留于人们的饭桌上。

“光自己赚钱不是目的,还要带动周围对家庭农场感兴趣的老百姓抱团发展。在纯手工红薯粉丝制作这条路上,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纯手工粉丝加工,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施显雷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响应本县“造血”脱贫致富号召,通过“基地+农户+品牌”的模式,把自己几年积累下来的制作技术和经验,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指导他们实行科学种植、规范管理,加快产品改良步伐。

本报记者  茆佳万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