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文体 详情

刻在文化里的记忆

2018-12-11 13:11:16

刻在文化里的记忆

记者 管 理

 

县文化馆副馆长杨倩倩长期奋斗在群众文化事业前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百姓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

多年前,人们衣食住行尚有困难,缺乏文化生活。据杨倩倩回忆,童年时期,她和父母一起在老家唐集镇(原唐集乡)河口村渡过,当时家中条件较为优越,父亲在县城里买回来一台电视机,能收到的频道寥寥无几,播放的节目也十分单调,大部分时间都是文字广告在黑白的屏幕上重复地切换。即便是这样,这台能说话的铁盒子在周围的邻居眼里也是个稀罕物,大伙一有空就带着凳子到杨倩倩家里看电视。后来上门的村民越来越多,屋里都快挤不下了,父亲就将电视机搬到院子里,傍晚家中的院落里满满的都是人,母亲特地煮上一大锅稀饭,给大家边吃边看,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要是赶上播出一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大伙便能兴奋一整晚。那时农村,只有碰上老人过生日才有机会听一听乐器,看一看表演。若是乡里文化站举办淮剧演出,有的村民走上十几里路也要去看个热闹。

社会经济的落后不仅让人们的文化生活十分乏味,还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点杨倩倩深有体会。她自幼对书画兴趣浓厚,长大后能扎根艺术事业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然而她父母的想法则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认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挣大钱。杨倩倩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一度和家人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好在父母最终看到了她的努力与天赋,同意了她选择理想的道路。

从淮安市文化艺术学校毕业后,杨倩倩先是在市群艺馆实习,提升自己组织开展群众艺术工作的能力与辅导学生书法美术课程的水平,1998年12月份来到涟水县文化馆工作。老文化馆旧址位于五岛湖北大门西侧,杨倩倩和同事们的办公室在两层高的砖瓦房里,楼下是一排闲置已久的破落商铺,这栋房子还是和县里其他部门共同使用,整个文化馆就只有几台手风琴,平时很少使用,一直锁在积满灰尘的书橱里。群众艺术工作很难开展,只有遇上重大节日才会召集各乡镇的文化站临时演员,上台表演的节目内容也缺少创新,往往几首歌曲都是一模一样的旋律。杨倩倩告诉记者,在那段艰苦的年代,徐久维、陈伯纳、顾秉辉等老艺术家坚持在馆里指导年轻一辈的艺术工作者与爱好者,这些老人既是涟水艺术阵地的守望者,也是涟水文化事业锦绣前程的见证者。

如今,走在县文化馆崭新的楼舍里,古色古香的阿累书屋、典雅别致的书画展馆、富丽堂皇的演出大厅……每天都在迎接慕名来访的艺术爱好者,越来越多的涟水百姓融入到文化事业中。

杨倩倩说,当下举办群艺汇演,不仅有众多的草根演员带着节目前来大显身手,还有不少的志愿者帮助文化馆开展工作,生活的富足提升了群众的精神层次和需求,也赋予人们在文化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