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镇街新闻 详情

“稻虾共作”模式让村级经济发展走上“新坦途”

2018-08-07 14:50:51

梁岔镇卜圩村

本报记者 潘 曼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这一动一静,铺陈出了梁岔镇卜圩村田野中最美、最灵动的画卷,而这也正是该村实施“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梁岔镇紧抓乡村振兴战略,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持引导农户从单一的种植向高效的种养一体化转变,引进了“稻虾共生”项目,依靠“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让村民鼓起了钱袋子,收获了满满的幸福。通过示范引领,“稻虾共生”模式也已然成为该镇特色扶贫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

日前,记者在梁岔镇卜圩村“稻虾共生”基地看到,一幅绝美无比的田园美景呈现在眼前,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在轻风中摇曳。卜圩村党总支书记王飞告诉记者,眼前的这个虾稻田刚刚起完头季虾,秧苗便已插上,幼虾在稻沟中嬉戏,水面不时泛起阵阵涟漪。基地目前有1000亩地都相继种了水稻养了虾,一年能收一季水稻、两季虾,平均每亩产值达3000元左右。

与基地技术负责人聊天得知,2015年,王飞自己流转了180亩土地,专门种植普通水稻,但经济效益有限。2016年开始,他在帮扶单位江苏银行的牵头下从盱眙满江红公司得到了启发,又流转100多亩土地实施稻虾套养,特别是“稻虾共生”,比传统的稻麦生产每亩增加1000元以上的收入。初试“稻虾共生”种养模式,让王飞尝到了甜头,于是2017年王飞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经过村两委商量决定去找扶贫办要项目,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申请了江苏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财政试点资金20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规模,以村集体农场的名义流转了978亩土地,现如今卜圩村“稻虾共生”面积已发展到1300多亩。

“去年水稻收割后,我把家里的5.8亩水田全部流转给村里做虾田,一年养殖两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5.8亩田能为我家多带来5000多元的土地流转租金收入,一边在家带两个小孙子读书,一边还可以到集体农场打零工,每天5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贫困低保户徐淑平站在自家的养殖田边,掐着指头和记者算了一笔账,兴奋与激动写在脸上。

“稻田为龙虾提供了天然饵料和栖息地,养出的龙虾个大味美销路好。同时龙虾吃掉稻田里的害虫,其粪便和残饵又可为稻田增肥,稻谷产量提高且有机无公害,比一般的米要贵上好几倍。”王飞说,平时基地水稻的管护和龙虾的管理、捕捞等都需请周边农户帮忙,高峰期有近百人。而这个项目建成了,将成为全县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形成虾-稻全产业链条,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300万元,带动就业超过100人,帮助30多人脱贫致富。

据介绍,村集体领办实施“稻虾共生”项目(两季虾一季稻),以“互联网+种养”的模式运营,采取“互联网+小龙虾+流通”的营销模式。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等线上交易平台,实现国内快递送达,每年可网销50余万元。

 

记者感言:卜圩村发展“稻虾共作”种养模式,是梁岔镇全力打造“一镇一品”特色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卜圩村位于梁岔镇东北部,东西两条张河四季畅流,是为数不多的原生态村庄之一。利用好卜圩村的先天条件成为镇党委及村干部的共识,对此,该村不等不靠、作风过硬、苦干实干主动谋划,不仅集体领办实施“稻虾共生”项目,下一步,还将继续利用水蛭、龙虾、小尾寒羊、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等特色项目,以“互联网+旅游+种养集合”的发展模式来富民壮村,把资源变成资产,把资产变成红利,把村民变成股东,在富民壮村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