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部门新闻 详情

青春应无悔 心血注田间

2017-07-21 10:09:37

——记县水利科学研究站副站长汤树海


通讯员 刘广军 徐 静 王 飞

天气越来越闷热和潮湿起来。一大早,县水利科学研究站却大门紧闭,院内空无一人。让人不禁纳闷:上班时间到了,人都去哪了?现在作风建设抓得这么严,难道……

就在这时,旁边小学的门卫大爷走了出来,问道:“同志,你们是不是找科研站汤站长?这个点儿他们全在村东边试验田里忙活呢,估计还有一会儿才能回来。”

一路向东走去,田间的道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泥泞。东边一片碧绿的稻田里,六七个人在忙碌着。他们两三个一组,有的在用钢尺量水稻株高,有的在用笔记着数据,有人用试管取水。估计他们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了,我们高声喊道:“汤站长!”听到喊声,一位袖子撸到胳膊肘满手是泥的人抬起头来。

汤树海,四十多岁,皮肤黝黑,戴着一副近视眼镜。这位貌似农民的汉子,举手投足中透着一股书生气。汤树海向我们介绍,今天他们的主要工作是要在试验田里检测土壤水分夜间蒸发量、水稻株高等数据。“别看我们人不多,我们站可是全国百所水利科研站所之一。下个月,我站将作为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实验教学实习基地正式挂牌,以后每年都会有不少研究生、本科生到我们这儿实习呢!”汤树海言语间充满着自豪。

收拾好测试器具,汤树海与我们边走边聊回科研站。站在崭新的办公楼前,汤树海介绍道:“几年前的科研站,可真的不像个单位。五间破旧的瓦房,不足100平方米,墙上黑乎乎的。屋里只有磨得掉了漆的桌子、古董长条椅、上世纪70年代的机械天平、锈迹斑斑的烘箱……门前有个地下测坑,若不是老副站长王林给我介绍,还真看不出来那是地下测坑!”

几年前,汤树海还是涟西灌区一干管理所党支部书记,与水利科研工作没有丝毫交集,是地地道道的的科研门外汉。科研站老站长到年龄退休了,两个副站长也即将退休。组织上找汤树海谈话,让他接任副站长并主持工作。汤树海说:“说实话,那时心里真没底,怕辜负组织信任。可我是共产党员,有困难要上,还是挑起了这副担子。这不,一晃已经六年过去了。”

山芋烫手也要接,更要善于接。如何破解发展难题,重新凝聚起焕散的人心,振作起精神,这是摆在“新官”汤树海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一次次找职工谈心,全面了解单位情况,一趟趟跑到周边科研站所,摸清水利科研现状,一夜一夜整理和编写单位发展规划,摸索带领单位发展的路子。他与单位职工形成了共识:必须抓项目,只有抓项目才是科研单位发展的路子。可项目并不是说有就有的,争取项目之难超出了他的想象。2012年,经多方打听,得知河海大学有个科研课题,汤树海便5次邀请课题负责人郭相平教授来涟水看看,可邀请后都没了下文。当年7月份,听闻郭教授到淮安区开会,汤树海便立即赶到会场,硬是在会议室外等了3个多小时。看着汤树海晒得通红的脸,衣服也被汗沾湿了,郭教授没有多言,只说了声:“小汤,走,去看看吧!”可到现场一看,郭教授就直摆手,说:“你们涟水的科研条件太差了,达不到标准。等你们硬件符合了,我们再来谈课题合作吧!”带着惋惜,郭教授离开了。

要争取项目,必须先改造硬件设施。郭教授的话在汤树海的脑子里挥之不去。想着组织的信任,想着职工们期待的眼神,他坐不住了。第二天一大早,汤树海就找到局领导,软磨硬泡地要了10万元经费。可这笔资金对于大规模改造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他便带着职工一起干,能省就省,历时3个月,终于建好了沉沙池,购置了流速仪、烘箱等必要设备。科研设施一建设好,他便再次请郭教授到涟水看看。看到新建的科研基地,郭教授终于同意将一项科研课题放在涟水做。就这样,汤树海慢慢与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都做一到两个课题。项目多了,职工也忙了,老站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副站长杨浩说:“真是佩服我们汤站长,争取了那么多的项目与资金,对站所进行了升级改造。这几年我们陆续建立了自动气象站和现代化测坑,盖起了科研楼,购进了先进的实验设备……跟着他干,我们特有劲。”

为了让自己从“门外汉”成为“土专家”,汤树海从没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他找了水利科研方面的书籍,放在办公桌上和枕头边、餐桌边,见缝插针,边干边学。在科研测试中,现场跟老同志学,掌握测试方法,学习分析数据。他报名参加扬州大学、河海大学水利水电专业学历教育。近年来,汤树海陆续在省部级水利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篇。靠着大兴学习之风,靠着传帮带,靠着坚韧和执着,县水利科研站科研工作结出了丰硕成果。仅“十二五”期间,就有5项课题荣获国家、省级奖项,荣获了淮安市“铁牛先锋岗”“全省水利科技先进集体”称号等荣誉,汤树海本人也被推荐为县九届政协委员。

谈到今后的发展,汤树海充满信心:“我们会紧跟新时期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形势,把水生态建设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作为主攻方向,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道路。”


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