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网站首页 好人 详情

柔肩挑起千斤担

2017-04-12 10:55:54

——记涟水好人马梅

记者 胡宗元 杨海燕

公公去世,婆婆瘫痪,丈夫患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三个孩子中大女儿眼睛怕光、双腿浮肿,两个小的还在读小学,这样的家庭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她却无怨无悔地挑起生活重担,对婆婆尽孝心,对丈夫尽爱心,对儿女尽责任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女性相夫教子、孝亲爱老的传统美德,成了周边邻居赞扬和学习的榜样。她就是涟水好人马梅。

27年前,马梅经人介绍,嫁给了家住大东镇瓦滩村刘庄组的沈从平。婚后的生活是辛苦的,丈夫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婆婆患有心脏病,公公身体常年不好,家里缺少年轻、健壮的劳动力,但是乐观坚韧的马梅没有被吓倒,相反,她认为只要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生活。平时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地,农闲时,马梅和丈夫就外出捡废品补贴家用。生活虽不富裕,但她把家里家外打理得井井有条,一家人其乐融融。随着大女儿出生,马梅更是忙前忙后,除了哺育女儿外,还悉心照顾公婆和丈夫,邻里纷纷称赞她持家有道、贤惠孝顺。

但是好景不长,婚后不久,公公因病去世。大女儿三岁多才会走路,随后,马梅发现孩子的双腿发育不平衡,走路有些跛脚,而且眼睛见光就疼,总爱躲在室内。女儿的痛苦,让马梅心疼不已,她和丈夫商量后,揣着家里仅有的积蓄,只身一人带着孩子到淮安、南京等医院求医问药。治病过程中,为了节省住宿费用,马梅就坐在医院的休息椅上一夜夜默默地陪着女儿。但是,天不遂人愿,多年来,女儿的病一直难以确诊,腿始终不见好转,眼睛看东西时也会有些模糊。

十几年前的一天,马梅发现婆婆走路姿势有些不正常,她的心悬了起来,随即将婆婆送往医院。经查是脑血栓需住院治疗,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柔弱的马梅没有抱怨命运,她日夜伺候在老人病床前,洗衣擦身、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病人家属都羡慕地说:“看人家这儿媳比闺女还亲!”由于后遗症,婆婆最终还是瘫痪了,多年来,她每天做可口的饭菜喂婆婆吃饭,替大小便失禁的婆婆换洗衣服、被褥,替婆婆洗澡、梳头,抱婆婆到院里晒太阳……

2016年,丈夫沈从平双腿浮肿,身上有瘀斑,市一院诊断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不采取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马梅顿时感到天旋地转,生活给她的磨难太多了。但她来不及沉浸在悲痛之中,只恨自己分身乏术——丈夫和因心脏病复发的婆婆同时住院需要照顾,家里的两个小孩每天需要接送上学,当时又正值夏忙时节,地里的粮食需要人抢收。而更让马梅难以承受的是经济压力,家里不但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而且婆婆和丈夫需要医疗费,上大专的女儿需要生活费,上小学的孩子需要伙食费……

一切的苦难犹如惊涛骇浪般扑面而来,但坚强的马梅毅然担当起家庭这叶“扁舟”的“舵手”,用自己的柔肩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每天清晨三四点,马梅就起来干农活,随后又照顾孩子们上学,紧接着赶往县医院,喂婆婆吃早饭、换洗衣服,准备好午饭后又赶往市一医照顾丈夫,傍晚还得赶到家照顾放学的两个孩子,自己的一日三餐有时只能在车上以咸菜馒头应付。就这样,她每天像陀螺一样,忙得晕头转向、浑身酸累。

回想起那段艰难时光,马梅说自己连流泪叹息的间隙都没有。巨额的医疗费用早已压垮了这个本就一贫如洗的家庭,靠着仅有的6亩地和微弱的低保已不能维持全家生计,但是为了婆婆和丈夫早日康复,马梅东拼西凑到处借钱,婆家的亲戚被她一一借了个遍,娘家的众多兄弟姐妹的日子也不宽裕,但他们仍然伸出援手,帮助马梅建起了几间厢房。邻居岳桂芬也经常主动帮马梅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婆婆、料理家务。提起马梅,岳桂芬很是佩服地说:“马梅家里很苦,但是她多年来从不发一句牢骚,对婆婆小心伺候,对老公体贴细心,对孩子疼爱有加。这让我很受感动,我会尽量帮衬他们家的。”村干部也积极为马梅一家解决生计问题,不但帮她家申请了低保,而且但凡有慈善机构来涟水开展捐助活动,村干部总是主动接头,把爱心人士领到马梅家,希望筹得的善款能缓解他们家生活上的困难。村长刘金山为了解决马梅家缺少劳动力的问题,在春耕时用自家的农机为他们家无偿耕田耙地。

如今,马梅丈夫的病情有所好转,已经出院回家疗养。大女儿也已经毕业,虽然因病不能外出务工和下地干农活,但是能帮忙操持轻便的家务。84岁的婆婆已经因病瘫痪了十几年,生活不能自理,听力也下降得厉害,但在马梅的悉心照料下,非但没生褥疮,甚至原先不能伸展自如的双手,也能颤颤巍巍地拿起梳子给自己梳头了。只要别人提到马梅,婆婆总是竖起大拇指夸赞:“马梅是个知道好歹的人,她在吃饭之前总要先喂我吃,待我就像她的亲妈一样。”


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