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好人 详情

基层之路 走出别样精彩

2017-02-16 15:52:54

——记大学生村官、东胡集镇李圩村党总支副书记孙明君
记者 朱 云 通讯员 陈 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去可以大有作为。201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孙明君,怀着这样的梦想,报考了省聘大学生村官,成功考取后被党组织委派到省定经济薄弱村——东胡集镇李圩村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一职。在学校的孙明君政治上要求进步,学习上刻苦钻研,大二期间就入了党。初出校门的她,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说农话、办农事,为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村民的发家致富奔走,踏上了脱贫攻坚达小康的征程。
    围绕党建,合力“拉纤”。李圩村有土地4400亩,9个村民组,人口3400人,党员82人。上任伊始,孙明君通过走村入户,调查研究,认为只有抓好基层党建,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她和村党总支书记张自力一起,进一步完善了党建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丰富学习内容,让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党性,拓宽视野,了解上级“十三五”扶贫开发政策,围绕脱贫攻坚达小康开展大讨论,为全村精准脱贫建言献策。她还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基地,不断强化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员素质,做到学习上有新收获、工作上有新成效、形象上有新提升。她还深入农户,走进田头,听取群众脱贫建议,不断探索共同致富的新途径。
    勇闯富路,创新举措。李圩村历史上也曾是一片热土。在著名的“李圩战斗”中,33名新四军战士血洒李圩大地。孙明君认识到,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拔掉穷根,栽上富苗,关键是选对路子,找准项目,激活脱贫攻坚的“一池春水”。她与党员干部形成共识,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交通闭塞是发展经济的瓶颈,村党支部一边向上级争取铺路指标,一边向在外工作的干部、打工骄子、能人大户求援,不足部分群众自筹,近年来累计铺设村组水泥路15.8公里,既方便了群众出行,也促进了招商创业。三组村民王秀生,借鉴临村陈永柳编合作社的经验,创办了柳编项目,开始是家庭作坊式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孙明君帮助王秀生对留守农民进行柳编培训,然后采取“滚雪球”的方法,把柳编规模扩大,目前已发展到近200人,年产值300多万元,每人每年获劳务收入近万元,产品俏销大江南北,还越洋过海,销往国外。村民陈中凯利用废弃的张姚小学,办起了卷板厂,安排了30多人就业,年产值100多万元。一组村民张义法,在孙明君的引导下,筹资50多万元,办起了蛋鸡养殖场,饲养量6000多只,年利润10多万元,目前正在扩建鸡舍,计划年饲养量达万只以上。四组村民王留平,在张自力和孙明君的鼓励下,办起了百头猪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孙利用这些鲜活典型,会议上表扬,媒体上宣传,带领群众走上共同致富的康庄大道。
    拔掉穷根,富苗就生。虽然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挣了钱,留守农民家门口就业脱了贫。但仍有少数农民因为老弱病残,天灾人祸,仍然处在贫困线上,孙明君提请镇党委,请求镇委镇干与未脱贫的贫困户对接,建立结对帮扶档案。通过帮生产、帮生活、帮项目,保证脱贫攻坚任务一户不漏、一人不落。孙明君和村党总支一班人查清未脱贫人数、致贫原因等,帮助20多户村民办理了低保手续,使他们基本生活有了着落。同时介绍贫困户到本村的板厂、柳编厂等企业打工挣钱。张庄组张海军、张海平兄弟俩原来跑运输,后弟弟张海军遇车祸身故,张海平大爱无疆,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弟妹和侄儿的生活和读书费用,并承诺永不分家。小孙利用这一典型,引导村民互帮互助,脱贫致富。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小孙建议村支部把200多亩废弃零田隙地发包给群众植树、养鱼,增加集体收入。桥口组村民潘洪兵承包涟东总干渠堤70亩,培植女贞、紫微、国槐等花卉花木,安排10多名留守农民在苗木基地打工。三组农民王平,筹办了无公害稻麦合作社,种植200多亩优质稻麦,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增加了经济收入。
    “是党员就要带头创先争优,打开思路、带民致富就是创先争优最好的切入点。”6年多来,孙明君扑下身子接地气,抓住扶贫“牛鼻子”。她脚踩大地,仰望蓝天,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为脱贫攻坚注入浓墨重彩的一笔,受到了父老乡亲的一致点赞。

1587